綜合性學習教學現狀及問題初探
商南縣教研室 單 慧 勇
Email:[email protected] 郵 編:726300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新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最重要的一大亮點。近三年來,我縣教師在“綜合性學習”這一新領域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也總結了一定的經驗,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如下四個突出問題,亟待我們深入研究,切實解決。
1、學習目標定位不準, 活動內容“唯語文”化。教師由于對《語文課程標準》缺乏系統學習,教學中,縮小了“綜合性學習”的外延,將活動的目標僅僅定位于學生智育的提高,把活動的重點放在“口語表達”和“作文訓練”上,更有甚者認為活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活動雖有好的構想,但內容“唯語文”化,過程訓練簡化,結果分數化,失去了綜合性的趣味,學生無興趣。
2、重視活動結果,輕視活動過程。在綜合性學習教學中,許多教師授課不能通盤考慮,計劃性不強,單元內容學完后,不是讓學生直接面對“綜合性學習”內容,就是限定時間,讓學生做短期準備。在這種活動模式下,由于教師重視程度不夠,活動組織欠嚴密,指導不到位,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倉促,空間狹小,活動時只能“臨時抱佛腳”,東拼西湊一些內容,應付了事, “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形同虛設。
3、評價方式單一,評價著眼點偏低。在評價方式上,教師只重視活動結束時的終結性評價,忽視了活動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評價時,既沒有堅持生生評價、師生評價、自我評價的“多元”評價原則,又沒有考慮評價著眼點的“多維性”,對學生發言時的觀點是否正確、語言表達是否合乎邏輯、“學困生”在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如何……很少予以關注。這樣的評價方式,不但挫傷了“學困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而且導致活動課成了個別學生的主角戲,多數學生只能成為“看客”,學生未能廣泛參與活動,活動效益低下。
4、教學模式缺乏創新,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目前,多數學校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模式較為陳舊,對各單元綜合性內容的學習按部就班的多,自主創新的少。一是教師過于依賴文本,在開展“綜合性學習”時,既不能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中設計的活動內容恰當取舍,又不能對活動過程進行有效指導,將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課上成天文課、歷史課、物理課,或者幾種課程的雜糅,失去了語文課應有的“語文味”。二是本本主義,畫地為牢的現象較為普遍,對綜合性學習校本教材的研發相對滯后,綜合性學習的應用性未能得到凸現。
如何突破綜合性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引導農村學生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筆者認為,提高認識是首要的,活動過程是關鍵的,學生實踐是第一位的。具體而言,需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注重綜合,強調語文知識與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
語文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整體性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熬C合性學習在學習內容上,不再拘泥于“語文學科”,而是關涉科學、人文和自然、社會以及歷史、現實、未來等科學、文化、藝術、道德各個領域;……從學習功能上看,不再單單追求智育目標,而是要特別注重興趣愛好、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意識、合作精神的培養,促成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諸因素的和諧發展! 因此,教師必須根除“唯語文”思想,杜絕綜合性學習簡化現象,避免學習目標單一狹隘。如: 九年級的上冊綜合性學習“青春隨想” ,除了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外,至少還應容納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①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學會搜集整理資料,并提煉形成個人見解;②通過活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以便更好的完善自我,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樹立遠大理想;③通過開展活動,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建立自信,提高語文素養。
2、強調過程,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體驗
綜合性學習目標不僅只關注“達成度”、關注結果,更關注學習的過程,即關注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及參與程度。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教師需要統籌安排,周密計劃,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確;顒娱_展有序,富有成效。新教材到手后,教師應認真分析教材編排體系,領會編寫意圖,把握各單元主題,結合“綜合實踐學習”內容,合理安排教學進程。各單元“綜合實踐學習”要寫成計劃,重點活動,做到安排提前,準備充分,指導到位。其次,學生要廣泛參與,自主活動,做真正的實踐者。實踐性學習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大舞臺,自始至終,學生都是活動的主角,因此,教師那種全權包辦,化繁為簡的做法實不足取;顒忧,教師要積極動員學生廣泛參與活動,鼓勵學生盡力彰顯個性。教師可根據學生語文水平高低均衡分成小組,確定組長,做好分工,讓學生自己設計主題,安排活動程序。整個活動教師只是一個參與者、指導者,而學生則在 “設計主題內容”、 “搜集資料”、“調查訪問”、 “共同討論”、“自主組織文學活動”“互動評價”中體驗著綜合性學習的收獲和喜悅。
3、重視評價,關注學生參與態度和個體發展。
構建一種好的評價機制,是綜合性學習順利開展的保證。對學生的評價理應貫穿于整個活動的始終,評價方式也應有“多元化”“多維性”。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考察學生參與活動態度、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評價時要堅持“多元評價”和“多維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全面客觀評價學生。綜合性學習不能用一張考卷做最后的測定,而要注意多種評價方式的有機結合。首先是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特別要注重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綜合性學習中,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評價對象也是學生,因此,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主評價,通過評價,反思自己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表現,談體會、談收獲、談不足。在自評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同學之間互評,培養合作精神,完善個體發展。二是堅持“多維”評價,注重評價著眼點的多樣性。對每一個學習個體來說,口頭交際或書面表達能力如何是評價綜合性學習效果的重要的方面。但除此以外,還要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看他們能否在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能否積極主動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能否根據占有的課內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這些,都應成為我們評價學生的依據。三是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確保評價貫穿始終。終結性評價主要在活動結束時進行,針對成果展示時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進行評定。形成性評價就是對活動的過程進行評價,主要對學生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活動組織開展情況、語言表達和觀點陳述能力做適時中肯的評價。
4、提倡創新,重視綜合性學習校本教材的開發和利用。
新教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設置具有開放性,具有面向生活、面向實踐的引導性、示例性和可選擇性。學習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周邊環境,圍繞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結合學校的“德育實踐”活動,創造性的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一要科學施教,敢于取舍,突出重點。“語文綜合性學習應指向語文,首先要保證學生在語文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取得比較確定的成效”,這是語文綜合性學習基本原則。新教材綜合性學習內容在設計活動項目時,對各校的地域差異,學生的生活實際等考慮的不可能十分周全,肯定有一些活動內容不切合當地學生的實際,活動有時也很難得以順利開展。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只有創新教學思路,將那些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項目大膽摒棄,添加一些貼近學生生活、“語文味”較強的活動項目,有選擇有重點地開展活動,方可增強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如:在學習“探索月球的奧秘”( 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因為“月球奧秘知多少”、“觀察月亮運行情況,參觀天文或天文館”這兩項活動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且有“語文味”淡化傾向,我們完全可以去輕就重,將這兩項活動作為學生課外了解的內容,集中精力完成其他活動。二要強化地方校本教材的研發和利用,注重綜合性學習的實際應用。教學中,教師要敢于跳出各單元綜合性學習內容所圈定的框架之外,充分利用農村學生對大自然的感悟豐富、深切的優勢, 結合當地自然環境、風俗民情、傳統文化、校園文化、節日文化,針對家鄉、學校、社區中存在的較為突出的教育、文化、道德現象,創設相關的活動內容和主題,組織學生參與生活實踐,開辟符合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的新型學習途徑,研發富有特色的地方校本教材,把社會生活與實踐融入語文學習,以次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論文獲2007年市級論文評選一等獎)
【參考文獻】
⑴ 陳興祿 《怎樣評價語文綜合性學習》。
⑵ 黃 偉《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實踐中的誤區辨析及導正》,《人教版<語文>培訓資料》。
⑶ 王本華 《綜合性學習的有關問題與對策》,《中學語文教與學》2007年第1期。
⑷ 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