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教材實施中的困惑與對策
陜西省商南縣教學研究室 簡國志
郵編:726300 電話:09146362577
新課程在我縣實施近四年,我縣在新課程實施中取得了非?上驳某煽,但問題和困惑仍然很多,下面結合自己幾年來的實踐與研究,重點以初中物理學科為例,談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對新教材的認識
我縣初中物理新教材使用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和過去教材相比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編排體系和內容
傳統物理教材是以力、熱、光、電、聲等為基本框架進行編排的,各部分知識相對獨立,重點突出學科內容。而新教材把科學探究作為學科內容的一個重要方面,即使在科學內容方面也打破了傳統的分類方法,把物理知識分為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淡化了知識體系,突出了學科特色,樹立了大學科觀念。
2、教材的感觀印象
(1)從形式上看,圖文并茂,色彩斑斕,新穎活潑。單獨八年級物理教材中彩圖就有300幅之多,創歷來教材之最。
(2)從內容上看,充分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教材內容和生活聯系緊密,和現代科技息息相關。
(3)從內涵上看,注重人本思想,體現人文精神。每章卷首語妙趣橫生,引人入勝,“想想議議”、“動手動腦學物理”“你還想知道什么”等欄目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思想的活躍性。
二、新教材實施中的困惑
初中物理新教材,在我縣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教師和學生普遍還不太適應,主要困惑有:
1、對教材的內容編排和章節安排不適應。舊教材以基礎知識為線索,一節內容一課時,課后一練習。而新教材是以學生認知過程為脈絡,一節內容需要幾課時,教師備課難度增大。另外教材淡化了知識體系,有些內容前后不連貫,學生自學起來比較困難,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
2、對教材的練習處理不適應。舊教材一課一小練,一章一綜合,有解題示例。而新教材練習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有的還延伸到課堂教學之后,練習重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答案語言描述多,定量計算少。教材中很少有例題,因此造成學生解題語言表達不準確,解題過程不規范。
3、對教材知識點的深度和廣度把握不準!皩W什么”,“不學什么”,“能不能拓寬加深”,舊教材一目了然,而新教材如“STS”等內容講多深,拓多寬,則很難把握。況且課程標準中指出:新教材中的內容“不一定都要學”,教材中沒有的內容“不一定不要講”。這又給教師提出了挑戰,如何把握確實困擾著師生。
4、探究活動的開展有很大的局限性?茖W探究是物理新課程教學中的一個最突出特點,探究活動開展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影響物理新課程教學的成功實施。主觀上,我們習慣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教學模式,對科學探究的程序:提出問題—猜想或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論證—評估交流還顯陌生;客觀上學校的儀器設備,實驗條件等還遠達不到新課程的要求,按新課程的要求,探究活動大多都應在實驗室進行,而新教材幾乎每一節都安排有探究活動。
5、和高中教材銜接不上,內容上落差大,增加了學生進入高中后學習物理的難度。
三、實施新教材的對策
1、學好課標,用活教材!墩n程標準》是教學的基本綱領,教材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寫的,有很多種版本,在內容編排上可以體現各自的特色,在事例的選取內容的安排上,不同版本的教材它的側重點也不一樣,所以說,“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并不是教材上所有的內容都要求學生學會,也不是教材上沒有的東西就不能涉及,關鍵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要真正讓教材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服務,而不能讓學生僅僅為完成教材內容服務。例如“信息窗”是為了豐富資源、培養興趣、提高素養、拓寬視野而設置的,并不是所有“信息窗”介紹的內容都要求學生學會。但是,也不是說不能涉及教材以外的內容,像球面鏡,完全可以讓學生知道它是面鏡還是透鏡?它對于光有什么作用?在實際中有些什么用途?等等。
其次,要用好教材,用好教材上的所有資源。教材的編寫不能背離《課程標準》,教材上每部分內容的呈現、每一個欄目的設置、每一個事例的選擇、每一個實驗的選取,甚至每一個圖片、每一個習題,都凝聚了作者大量的心血,是新課程理念的全面體現,更是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第一手材料,必須深入挖掘、認真領會、科學處理。
2、大膽處理新教材。在遵循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可以對教材進行事例的增減,內容的整合,實驗的改進等。如:八年級物理第二章中的第二節內容、第三節內容分別是《生活中的透鏡》和《凸透鏡成像規律》,生活中的透鏡大多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具體應用,如果把這兩節內容對調更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九年級物理可以把十三章《力和機械》中的彈力、重力、摩擦力三節內容整合到第十二章《運動和力》中去,效果會更好一些,避免了學生因前后知識脫節造成接受上的困難。學生生活中熟知的事例、新的科學技術等都可以穿插到課堂教學之中,也可以把教材中學生陌生的事例更換掉。
新教材淡化了知識體系,但不是不要知識體系,其目的是給師生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留有更大的自由空間。就象建房一樣過去以墻體結構為主,每一個小房間的空間是固定的,而現在則以框架結構為主,住房者可以自行設計室內結構,充分展示個性。但是如果連框架都沒有房是建不起來的。同樣在新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并和學生一起構建起學科知識框架,從而解決許多學生“只看書,找不到完整的知識點”,“聽了都懂,過后一無所獲”等現象。
3、創造實驗條件,扎實開展探究活動?茖W探究是學生參與式的學習活動。要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通過自主的探究活動,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了解科學方法,獲取科學知識,逐步樹立科學創新精神。要幫助學生克服怕出錯、怕麻煩等思想障礙,同時在比較困難的地方給予具體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比較順利地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更多地體驗到成功的愉悅,避免多次失敗產生的消極心理影響。
要使學生樹立科學的批判精神,敢于質疑。在探究活動開始時可以設置各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新的物理情景與已有知識的沖突所在,從而提出問題,并做出合理的假設與猜想。
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學習和對于科學知識的學習一樣,都應該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因此,在學習物理的最初階段,應該選取較簡單的探究活動,必要時可以在容易出現困難的環節給予提示;而后逐步深入,最終使學生對于科學探究有比較全面、比較深入的認識。
探究探究活動所需器材除實驗室資源外,應廣泛發動學生,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進行探究活動和各種物理實驗,這樣就可以拉近物理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日常生活的關系。教師應該因地制宜地設計這種類型的簡單實驗。如通過搓手發熱的活動來感受摩擦生熱;用手將空杯子慢慢壓入盛水的盆中,讓學生感受手掌受力的變化,從而初步體驗物體排水多少與浮力的關系;還可以用盛水的玻璃杯和球形燒瓶代替凸透鏡來研究成像規律;用盛水玻璃杯代替三棱鏡觀察太陽光的色散;透過小水滴觀察電視熒光屏上的三原色;用木梳、硬紙片、鋼尺演示振動發聲實驗;用細線、火柴盒做土電話實驗等等。
原載《新課程研究》(武漢)2007.05
轉載《中學物理教與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