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幾個問題 |
|
|
|
作者:簡國志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2399 更新時間:2010-7-22 |
|
山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幾個問題
商南縣教研室 簡國志
郵編:726300 電話:09146362577
摘 要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全面實施,但在山區學校困難還是很多,一方面是由于客觀條件的制約,另一方面是人們的認識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如何處理好客觀條件與主觀能動性、改革與繼承、課程改革與教學質量的關系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健詞 客觀與主觀 改革與繼承 課程改革與教學質量
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出現困惑和問題是難免的,而理性的思考和積極的探索能幫助我們走出困惑,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目前,我們要注意思考并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1、客觀條件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國家教育部制訂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基礎教育清晰地勾勒出具體目標和要求,可以說,這是一幅理想的藍圖,但它的理想性和現實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實現這一理想藍圖的物質條件和師資條件在大多數地方,尤其是對我們貧困山區而言還遠不具備。甚至有些地方、有些學校目前是力所難及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么辦?立足現實,充分調動和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課改的新理念、新要求實施教學是基礎教育的方向,是我們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都必須順應的大形勢,我們必須積極、勇敢的面對,認真務實地探索。作為實驗者,絕不能因現實的困難和條件的暫時不足而因循守舊,滯步不前。在現有條件下,如果每一同志都能真正吃透了課改精神,把握了課改的本質,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因陋就簡,不求大求全,只求不斷進步,只要持之以恒,肯定能達到課改所追求的目標,因此最為重要的是把握方向。條件是逐步改善的,條件的改善也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條件的改善也是永無止境的,如果我們坐等萬事俱備,就會喪失改革的時機和發展的機遇,因此必須破除畏難情緒,唯條件論思想,充分發掘、利用現有資源和條件,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彌補客觀條件的不足,揚長而避短。
2、改革與繼承的關系。改革不是否定一切,它是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我們提倡新理念,實踐新思想,但絕不矯枉過正,輕意丟棄我們在教育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成功經驗,抹殺基礎教育中已被證明是正確性的東西。幾千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溫故知新”等,今天依然行之有效。新課程倡導的三維目標,強調課堂教學目標應注重過程與方法的教學,應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但絕不是放松或弱化對知識與技能的要求;我們強調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但也絕不因此否定傳承、接受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強調師生互動、合作,但絕不因此否定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我們強調學生多樣化發展和個性差異,但絕不放松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共同要求;我們強調贊賞、鼓勵,但同時也不否認批評規勸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傊,我們認為課程改革絕不是簡單地用一種理念去代替另一種理念,用一種教學方法去代替另一種教學方法,而是新舊教學理念的相互碰撞,新舊教學內容的相互更迭,新舊教學方法的彼此消長,關鍵在于把握好二者的“度”,揚長避短,用辯證的方法思考問題,用發展的目光看待問題。
3、課程改革與教學質量的關系。好多教師最大的疑慮就是改革會不會影響質量,質量是改革的生命力,改革的最終目標就是提高基礎教育質量,質量也是衡量課程改革成效的最終目標。不過這里所說的質量和我們教師所關注的質量在概念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教學質量是教育質量的一個組成部分,試想,整個質量提高了,教學質量能上不去嗎?單純就教學而言,傳統的中考、高考、質量檢測中所考查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新課程中三維目標中的首要目標,既使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兩個目標也不是孤立的分割開來的,而是融合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這個目標之中,并通過它們來共同實現的。它的提出主要是針對傳統教學目標的單一性,只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只注重知識而忽視情感而提出的。通過三維目標的教學不僅能實現傳統的教學目標,而且更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其獲取新信息處理新問題的能力,培育其創新精神。隨著中、高考、質量檢測的逐步改革,只有用新的理念去實施教學的教師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成績,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當然,如果在實施課程改革中我們抱著“任務觀念”、“運動觀念”,缺乏長遠安排和整體意識,而是臨時應對,等待觀望,只會使改革走上歧路,質量下降也是必然的。
發表于《新課程研究》2007.9
|
文章錄入:商南李鑫 責任編輯:snlxedu |
|
|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景l表評論】【加入收藏】【告訴好友】【打印此文】【關閉窗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