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中學習 學習中活動
――歷史新教材教學點滴體會
商南教研室 劉曾軍
“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新課標歷史教材從結構設計到內容表述,通過學習活動把新理念貫穿教材始終,注重學生的感受與體驗,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從而真正實現教育向學生生活世界的回歸,對于歷史學習活動的教學,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活用新教材,讓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啟發思維,培養技能
教材在編寫意圖上著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以促進歷史學習方式的變革。而組織和開展好歷史學習活動是進行探究式學習的核心和關鍵。不同版本的新教材都設有專題主題活動課,教材中學習活動的形式有:小型活動(輔欄重的讀、寫、說、議、練等),中型活動(“學習與探究”欄目中的學習活動),大型活動(主題活動課)。這些活動的設計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創造了條件,為學習提供自悟和之一的廣闊空間。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惫P者精心組織這些歷史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創造了條件,為學習提供自悟和質疑地廣闊空間。
例如,小型活動【議一議】:原始人類用火有什么意義?在教學中,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放手讓學生在閱讀背景中大膽想象和討論,學生彈出許多看法,其中不乏獨到的見解,這是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訓練,探究學習得到體現。
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和主題活動是學生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的重要載體,可以將知識內化為學生素質,突出了學生的基礎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如:制作家族世系表、三國時期大事年表,繪制鄭和下西洋航海圖,編輯歷史板報,布置歷史角,舉辦春秋戰國成語故事會、唐詩宋詞朗誦會,以及臺灣西藏新疆自主就是中國的領土為主題的演講會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習參加實踐活動,從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收集整理史料能力口頭書面表達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在活動中弘揚和培育了民族精神,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組織學生召開辯論會,更會使學生受益匪淺。如:辯論兩宋時期南方“梯田開墾的利與弊”;古今考試制度的比較合對當今考試制度改革的建議;唐朝的開放和清朝的封閉及今天的改革開放。這些辯論會,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充分體現時代性,也使學生獨立思考善于分析解決問題的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和提高。以上歷史學習活動的開展,筆者在教學中廣泛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首先指導培養歷史興趣小組,然后以興趣小組帶動學習小組進行活動分工準備和合作學習。這樣做努力轉變了以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和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增強了學生充分的競爭意識,提高了協作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走出課本,挖掘資源,設計活動,在參與中領會教材內容
課本上的活動,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組織。但也有其選擇性,需要根據教育內容實際變化或重新設計。要設計好活動,必須挖掘與整合教學資源。作為歷史學科,可供挖掘選擇的資源相當的多。如:好入眼還得文學史料圖書館各類文物博物館古代文化遺存遺跡傳說影視作品都可為我所用,形式也不拘一格,挖掘整合后的資源創造性的運用于教學活動中,不禁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在參與中對教材內容的領會也是水到渠成。
1、利用名著或影視創設情景,開展活動。如閱讀欣賞名著《三國演義》,將名著中曹操的人物形象預歷史上的真實思維形象作比較;適時舉辦電視劇《漢武大帝》《成吉思汗》《貞觀長歌》等影評活動和歷史人物的評價相結合。這樣的活動設計,提高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創造精神的培養。在張騫通西域一課教學中,筆者將張騫出使西域13年不忘使命有輾轉回國的曲折歷程進行剪輯,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讓學生暢談張騫的事跡,寫心得體會。學生在活生生的場面中,感嘆萬千,不僅僅是學到了知識,而且精神和情感的升華,社會責任感也油然而生。
1、設置角色,設計參與探索;歷史遺跡的實踐活動。如絲路尋蹤活動,讓學生繪制絲綢之路路線圖,以導游的身份介紹沿路的風土人情和名勝古跡。并設計問題:討論回答陸上絲綢之路有幾條?起點歌在什么地方?為什么?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樂學善思,并樂用其他學科相關知識,樂于查找相關資料,做到融會貫通。
2、編演歷史課本劇,充分開展活動。如宋代的社會生活,在教學中根據學到的知識和欣賞《清明上河圖》得到的啟示,讓學生編演課本。河虚_茶館的、開絲綢店的、開米店的、辦瓦肆場的、等,讓學生作為游客身份進行商品交易和娛樂活動,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看到的不只是宋代的社會生活縮影,并從中悟到了于今人生活的千絲萬縷的聯系,綜合素質從中得到了提升。
三、引用鄉土史料,組織活動,讓學生感知身邊的歷史,在體驗中培養健康的情操
長期以來,我們為教歷史而教歷史,使歷史遠離生活,也使學生對歷史畏而遠之。當我們嘗試將身邊的歷史素材(鄉土史料)引入課堂時,很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歷史。并在感知活動的基礎上內化對歷史的情感,對社會的態度,對人生的價值觀,愛國的崇高情操也從愛家鄉的情感中生根發芽。表現在:
1、歷史人物的精神震撼學生的心靈。如:讓歷史興趣小組活動前搜集整理“商南”縣名的來歷。并由“商”的來歷引入,說說商鞅的事跡,討論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通過活動,學生從徙木立信的事跡中體驗到的是他取信于民的法家風范,從“茍可以強國,不法其古;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的豪言壯語中體驗到他不因循守舊,大膽廢除舊制度的改革家的魄力和精神,也對現在改革遇到的阻力和改革的必要性頗有感觸。
2、在收集歷史傳說中受到啟示,在參觀歷史遺存中領略勞動人民的智慧。學生在“游生龍寨。整理歷史傳說”活動中,整理出《李自成屯兵商洛山》,從中受到“敗不餒、勝不驕”的啟示,知史而鑒行。一位學生參觀歷史遺存龍山刷雙塔后,寫道:我面對一磚一瓦聳立而起的龍三雙塔,驚嘆之余不由得在心里嘀咕:“那時的人沒有機械,沒有水泥,這么高的佛塔是怎么建成的呢?”―――?梢,“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道理不言自明。
3、學生在欣賞名句佳作中感受歷史的美。如名士徐霞客、賈島多次泛舟丹江,留下“帆通漢水潮偏綠”,淼淼清江不激流,一路綠溪花復水的佳句。通過欣賞,學生對漢唐黃金道的丹江多了一份了解,更多了一份真愛之情。又如:“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韓愈句),通過時代背景,學生對詩句背后隱含的歷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綜上所述,新課標歷史教材的教學,應充分把握以活動為主線,通過組織開展學習活動,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參與活動中學到樂趣、學到技能、學到智慧、學到自信。
(本文2005年獲第二屆全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歷史教材(川教版)實驗經驗交流及優秀論文評選一等獎并發表)